版权所有:365英国上市(集团)有限公司-BinG百科 NO.1
合川校区:重庆市合川区学府路9号(邮编:401520) / 铜梁校区:重庆市铜梁区学府大道304号(邮编:401560)
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本科):
英语专业以“适应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基础教育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师德修养,富有教育情怀,掌握扎实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班级管理、育人、沟通、批判思维和反思能力,能在中学从事英语教学与管理的骨干教师。
专业以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底色;强调陶行知教育理念,培养良好师德规范,厚植师范生教育情怀;依托数字化教学改革,实施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
专业基本形成了以“行知文化”为特色的ETIP (English Competency, Teacher Education, IT-assisted, Practice-oriented)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English Competency(英语能力)指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和交流。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指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英语教学工作。IT-assisted(信息技术辅助)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Practice-oriented(实践导向)强调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实训、中小学全程教学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语专业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师范类院校未来教师素质风采大赛等师范生技能大赛、“外教社杯”英语演讲大赛、“外研社•国才杯”演讲/写作/阅读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100余项;《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新技能进阶》《AI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课程获批重庆市一流课程;专业教师在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等教学比赛中获得特等奖等奖项,发表学术论文89篇,承担重庆市教改科研项目近20项。
国际商务专业(本科):
国际商务专业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我校的办学与人才培养定位和我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条件,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胜任力与本土实践力,具有国际视野,会分析、善沟通、强实践的数字商务人才。
专业核心理念是以现实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商务活动”为抓手,以“国际化”为依托,发挥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项目运营、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专业构建了“双维三体四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视野+行业洞察”为双维导向,通过“理论筑基—创新驱动—实践赋能”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沟 通、数字商务、国际实务和战略思维四大核心能力。该模式通过“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双语”课程体系和“三导师制”等实施路径,将新文科与数字化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既懂国际规则又具备本土实践力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有效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本专业以“ 商务+外语+技术”为专业特色,将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技术融入课程体系,突出“新文科+数字化”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双语课程建设、跨文化教学团队、校企深度合作,建立“通管理、通规则、通语言、通技能”的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三年,先后有30 余名同学在各类高水平竞赛中斩获佳绩,包括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全国数字贸易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重庆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研究课题 20 余项,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科研经费共计200 余万元。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
商务英语专业以“服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助力重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转型、响应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化运营和外贸自主品牌打造”,培养岗位适应快、责任意识强、职业素养高的高素质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为专业定位。
专业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商学融合、产出导向”。“学生中心”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贴合学生认知发展和职业意识;“商学融合”体现在关注商务服务的新模态,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产出导向”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查结合学校自评、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并根据年度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回访、第三方机构评估,不断修正、不断贴合服务学生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培养目标。
专业构建了 “商学融合” 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即以 “三化”(教学内容场景化、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实训结构化)为导向,以 “三早”(语言障碍早突破、商务实践早启动、职业素养早培育)为核心,以 “四模块课程”(语言技能、商务技能、职业技能、认证考证)为路径。同时,基于此模式形成了六大能力培养体系(涉外商务场景语言运用、客户服务与维护、涉外商务活动组织与策划、国际贸易流程操作、商业数据分析、国际社交平台信息编辑)及与之对应的课程映射地图,开发了一系列 “一职多岗、多岗迁移”特色短课程,以契合重庆外贸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商务英语人才能力与素质的新要求。
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01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在国家级、市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9年商务英语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和校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1年获评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大学生的经济学思维》等7门课程获评重庆市一流课程;2023年《高级商务英语》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编写的《数字时代职场英语教程》数字教材被认定为“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创新发展会议2024年数字教材典型案例”。
翻译专业(本科):
翻译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语言服务行业需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英汉双语能力、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相关行业背景,熟练掌握翻译实践、译后编辑、翻译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等专业技能,同时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服务意识、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凭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毕业生能够在经贸、文旅、教育等重点行业从事翻译、译后编辑、项目管理等翻译和语言服务工作。
本专业以"学生中心、技术融合、产出导向"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国际化、技术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学生中心"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紧密贴合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翻译职业素养培养需求;通过"技术融合",我们持续关注翻译技术新发展并动态优化课程内容;以"产出导向"为指引,我们建立了包含学校自评、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的多维质量评估体系,并依据年度社会评价、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回访及第三方机构评估结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始终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专业培养目标聚焦于培养具有扎实英汉双语语言技能、良好翻译实践能力、广泛跨学科知识及深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创新构建了“四化融合、三能并重”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以“四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实训专业化、教学评价职业化)为引领,围绕“三能”(语言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语言技能、翻译技术、专业领域和职业认证“四维课程”体系,重点强化学生的双语种运用、翻译技术应用、项目管理、跨文化交际和创新创业五大核心能力。在培养机制上,本专业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构建“社会需求导向、技术应用主线、就业能力本位”的培养体系,依托校企协同、翻译工作坊和项目实践,突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特色模块;二是实施“课证融通”机制,对接CATTI等行业认证,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三是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商务合同翻译、影视字幕翻译等真实项目为载体,结合行业专家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为适应语言服务行业智能化趋势,本专业还开发了“一专多能、跨界融合”的特色实践课程,通过工作坊模拟真实行业场景,强化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步。
近年来,翻译专业已获评一个市级科研平台(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区级科研平台(翻译工程和语言服务人机融合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学生在“CATTI杯翻译大赛”等各类各级口译、笔译比赛中取得一、二、三等奖累计达30余人次。2023年获评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三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相关报道合计30余篇,申报并成功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10项,组建了校级科研机构“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日语专业(本科):
日语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西南,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日语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及思辨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能在IT、教育等领域从事专业技术辅助服务或日语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紧密对接成渝地区日资企业对日服务外包产业的迫切需求,聚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面向BPO(业务流程外包)、ITO(信息技术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等职业岗位群,构建“日语+IT”双核心课程体系,打造“日语语言能力+IT技能+职业素养”的三维教育模式。
日语专业依托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及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的资源,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与北京中科文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推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即拥有扎实的日语功底,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本专业还创新性地构建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宝贵的职业经验,从而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本专业构建了“课程-专业-学院”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评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师课程教学改革中,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凭借以上卓有成效的措施,我们成功培育了一批兼具优秀思想政治品质、高尚职业道德与精湛专业技能的日语应用型人才,他们在日语相关领域中的工作表现广受企业好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近三年,专业学生6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各类专业竞赛3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专著3部,获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国家级、市级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零基础AI日语-初阶篇》获批校级一流线上课程;《高级日语》、《第二外国语(日语)》、《日语写作》等多门课程分别获校级首批、第三批和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4年《零基础AI日语-初阶篇》获批智慧树平台精品课程。